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創新的方法(二)

        這篇文章最主要討論Brain Storming的方法。上次有說到Brain Storming有1.0,2.0,另外還有KJ法。
  Brain Storming 1.0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每個人盡可能的提供想法, 流程如下:


這樣的做法還必須符合以下原則
1. 只專心提出構想而不加以評價:禁止批評 為使主意容易產生,任何判斷必須延至所有參加者發表其意念後,待整個活動快將完結前,才共同選出最佳的構想。
2. 不侷限思考的空間,鼓勵想出越多主意越好:歡迎自由運轉異想天開。
3. 主意越奇越好,不限制或批評不合常理﹑不切實際或可笑的念頭,因此類意念常會觸發別人的靈感。
4. 構想(idea)越多越好 意見越多, 得到最佳的解難方案的可能性亦越高。
5. 統合與改進 團體的成員互相鼓勵發表及交流意見,利用改進別人的意見使成為自己的意見,或者連結兩個或三個以上的思考、看法而產生新的主意、看法或方案。

一般而言如果成員中有高階主管在, 成員比較不敢暢所欲言,提出公司文化不允許的點子,這樣反而可能會有反效果。

接下來談的是KJ法,KJ法又被稱為親和圖法。

KJ法步驟如下
1. 組成團隊
2. 揭示想要解決的問題
3. 發給成員Sticky Notes
4. 要求每個成員針對問題寫出一定數量的可能解答(在NPDP教課時我會要求學員寫出10個),且鼓勵異想天開
5. 所有成員將答案揭露
6. 針對看到的答案要求所有成員再聯想以寫出一定數量之解答(在NPDP教課時我會要求學員寫出5個)
7. 所有成員將答案揭露, 這時應有15*成員數之解答
8. 將所有結果分類, 並把相似之結果整合為一
9. 得出最後發散之收集結果。

KJ法因為不用公開發言,較不會有不敢暢所欲言的問題,而步驟5~6可重複多次。

而Brain Storming 2.0跟Brain Storming 1.0的差別就在結果歸類並展示後,便可以將歸類結果以邏輯延伸。如結果內有用到花盆,就可考慮是否用其他容器或跟花有關的方向去延伸產生點子。

Brain Storming 1.0, KJ法, Brain Storming 2.0目的都是在發散構想以得創意,而可實現的創意才叫創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科技創新(一百七十):ESG綠色轉型-智慧能源監測系統:赫曼咖啡如何從數據中挖掘節電潛力

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下的新契機 在全球淨零排放的浪潮中,企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這不僅是單純的節能減碳,更是結合數位化與永續發展的「雙軸轉型」 。歐盟在2020年提出的這一概念,將數位轉型視為淨零轉型的工具和方法學,強調數位化不只是數據儲存,更是思維、行銷、5G、AI等新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