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科技創新(一百七十一):ESG綠色轉型-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崛起:台灣節能市場的新藍海與智慧化趨勢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企業面對的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轉型壓力也隨之俱增。特別是在台灣,電價持續上漲,使得能源成本成為企業營運的一大挑戰,卻也同時催生了節能市場的巨大商機,尤其以能源服務公司(ESCO)所提供的創新商業模式,為中小企業開啟了「零成本」邁向永續經營的新藍海。這股趨勢不僅重新定義了企業的經營策略,更藉由智慧化技術的導入,推動台灣邁向更高效、更具競爭力的永續未來

 
 台灣能源市場的挑戰與節能潛力
台灣的電力消耗結構顯示,工業用電和商業用電佔比極高,遠超過住宅用電。根據資料,台電售出約 2300 億度電中,工業工廠用電高達 1357 億度,商業用電也有 500 多億度,兩者合計遠超過總電量的一半,顯示出企業部門在節能減碳上的巨大潛力與責任。近年來,台灣電價持續調漲,從 2022 年到 2024 年 10 月,累計漲幅約 170%。這使得企業,特別是大量用電的製造業和商業服務業,對「節省電費」的需求日益迫切
儘管節能議題已非新鮮事,但市場的實際發展仍存在顯著落差。台灣目前上市櫃公司約 1800 多家,登記的中小企業更高達 78.2 萬家,然而專門提供節能服務的 ESCO 企業卻僅有 300 多家,這顯示出台灣節能市場仍存在巨大的「藍海」商機。據估計,台灣目前的節能市場規模約達 300 億新台幣(或等值美元),且預估每年將以 11.6% 的驚人速度成長。這項數據不僅吸引了眾多新進業者,也驅使現有廠商積極拓展市場,顯示節能已成為當前最熱門且最剛性的需求之一
政府的政策推動也為節能市場注入了強心針。為響應 2050 淨零轉型目標,政府提出了多項關鍵戰略和減碳計畫,並透過補助、優先採購和減稅等方式,鼓勵企業將循環經濟和減碳轉化為賺錢的「好生意」,而非僅止於形象工程。例如,經濟部要求工業區內的用電大戶,特別是 800KW 以上,以及今年鎖定的 300K 到 800K 的廠商,每天回報用電狀況,並積極推動節電方案。這使得過去被動的企業,現在更加主動地尋求節能解決方案,甚至讓能源服務商從過去的「乙方」轉變為更具主導權的「甲方」地位
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崛起與創新商業模式
面對企業對節能的迫切需求以及初期投入資金的考量,ESCO 模式應運而生並快速崛起。ESCO 的核心概念是能源服務營運商,他們提供「零成本」或「績效保證」的節能服務。不同於傳統的設備買賣模式,ESCO 會先投入資金,負責設備汰換、系統建置與後續維運,再依照實際節省的電費與客戶進行分潤。這大大降低了企業導入節能方案的門檻,因為企業無需前期出資,只需確認最終的節能成效即可
永源智能總監馬廷軒分享了節能市場的幾種主要商業模式
買賣(Buy-Sell)模式: 客戶直接購買節能設備或服務,一次性支付費用。適用於已有專業團隊和充足資金的大型企業,追求交易的單純和立即性
補助類(Subsidy-driven)模式: 企業部分或全部利用政府補助來進行節能改善。雖然能減輕資金壓力,但需符合政府核銷規定,流程可能較為繁瑣,且仍需部分前期資金
能源營運服務(ESCO)模式: ESCO 廠商根據現場評估,提出節能方案,並前期投入資金進行設備汰換、系統建置與維運。與客戶約定好「基線」,根據實際節省的電費進行分潤。其優勢在於客戶無需前期出資,且有 ESCO 保證節能效果,適用於想做節能但不知如何下手或人手不足的企業。然而,缺點是綁約時間通常較長,可能達 5 到 10 年,甚至像太陽能案場可能綁約 20 年
能源績效合約融資(ESPC)模式: 類似 ESCO,但導入銀行或租賃公司的資金。這意味著資金由第三方提供,而非 ESCO 自己出資。儘管聽起來對 ESCO 和客戶都省去了前期資金壓力,但實務上,銀行在審核時,考量的仍是企業主的信用、獲利能力和現金水位,而非 ESCO 的技術實力。這使得許多企業主不願與第三方簽訂貸款合約,成為推廣上的一大挑戰
永源智能的成功模式正是在於其**「保證結果、有省才分潤」的服務理念。他們負責所有前期投入的軟硬體控制系統建置與維運,如果沒有節省電費,甚至會對客戶倒賠。這種「賠大賺小」**的風險承擔,讓客戶擁有極大的保障,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關係。這使得即使像華通電腦這樣的大企業客戶,也願意接受其方案,因為他們最看重的是將錢花在「刀口上」,確保每一分錢都能帶來實質效益
智慧化技術在節能中的核心作用
深度的節能絕不僅止於汰換老舊設備,更關鍵在於導入智慧化技術和數據驅動的能源管理。永源智能強調,他們的核心能力在於利用能源管理系統(EMS)和智慧電表,將所有的用電數據拋到雲端。這使得他們能夠實時監控電力消耗,包括高峰、離峰和尖峰的用電情況,以及各設備的耗電量。透過數據分析,可以精準找出用電異常和最佳化空間
智慧電表和能源管理系統的應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需量控制(Demand Control):這是節約電費的關鍵策略之一。台電會以 15 分鐘為單位測量契約容量,只要有任何一次超約,企業就會被罰款。EMS 透過數據監控,能夠精準預測並控制用電量,避免超約。當用電量接近契約容量上限時,系統會自動或人工介入,暫停部分非必要性設備(如空調、熱水器等),確保在不影響現場生產或人員感受的前提下,將瞬時用電需求平滑化
時段排程與移峰填谷(Peak Shaving & Valley Filling):透過 EMS,企業可以根據台電的電價方案(尖峰、離峰、半尖峰等多段批價),調整設備的運作時程。例如,將部分耗電量大的設備從電價昂貴的尖峰時段,轉移到電價較低的離峰時段運行。這不僅能有效降低電費,還能提升企業營運的彈性
AI 與物聯網(IoT)的深度整合:永源智能正積極將 AI 導入能源管理系統,以提升數據分析和決策的效率。他們利用累積多年的數據資料,訓練 AI 模組,使其能夠更精準地判斷節能機會和最佳方案。例如,透過紅外線感應技術,自動調整電鍍廠排風機的運轉速度,當感應到人員或物件進入時,提高排風量,離開後則降低,實現智慧化的用電管理。此外,他們甚至開發 AI 平台,讓客戶能與 AI 對話,詢問不同節能方案的效益、成本和適用性,加速決策過程
結合再生能源與儲能:對於已導入太陽能發電的客戶,永源智能進一步提供儲能設備的整合方案。透過精算太陽能發電量與企業用電需求,配置適當的儲能裝置,並最佳化放電時機。尤其在下午 4 點後,太陽能發電量減少,但用電高峰和電價卻最高,此時儲能系統可釋放電力,最大化節能效益
深入工業區:中華商業發展協會的在地化策略
工業區是台灣製造業的重鎮,也是能源消耗的大戶,然而,其永續轉型的挑戰也特別顯著。中華商業發展協會執行長林信均指出,工業區企業面臨的痛點包括:法令繁雜、流程不明確、專業性不足,且企業主對 ESG 的概念一知半解,難以有效切入。此外,許多中小企業缺乏經濟誘因,認為 ESG 投入難以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導致推動意願不高
中華商業發展協會透過一系列在地化與教育導向的策略,有效突破這些障礙
「在地語言」溝通: 林信均發現,直接向工廠管理層講解專業的 ESG 法規和術語,往往難以理解。他將複雜的碳盤查比喻為「量體重」,減碳比喻為「減重計畫」,再細分為「保養方案一」(設備汰換、智慧化)和「保養方案二」(免出資融資租賃),讓企業主能在 30 秒內快速理解 ESG 的核心概念和實踐路徑。這種淺顯易懂的溝通方式,大大提升了企業的接受度
在地人才培養與生態圈協作: 協會長期深耕教育,培訓了眾多永續教育的種子教練和顧問。他們在各地工業區與地方商會領袖合作,共同培養 ESG 人才,建立ESG 專案小組。這個小組匯聚了不同產業背景的專家(如石化、紡織、光照、環保法規、國際市場擴展等),能夠針對不同產業屬性提供客製化輔導。這種在地化的人才網絡,有效彌補了資訊落差,並確保服務能精準對接地方需求
產官學合作與政府補助對接: 協會積極與 14 所大學建立產官學合作關係,並協助企業對接中企署、經濟部等政府單位提供的智慧化、低碳化等補助方案。他們不僅提供免費的政府補助方案諮詢,更協助企業撰寫申請文件、媒合資源,並作為政府與企業間的「監督單位」,確保 ESCO 廠商的服務品質與後續效益。這種**「一條龍」的服務**,從碳盤查、ESCO 導入到補助申請、經濟部申報,大大簡化了企業的永續轉型流程,也讓客戶更具信任感
實際案例驗證: 協會與 ESCO 廠商合作,深入桃園、宜蘭、花蓮等地的工業區,在短短三個月內拜訪了近 60 家工廠。這些案例表明,透過設備汰換與智慧化管理(如冰水主機、智慧電表、馬達更新),企業可達到 20% 至 30% 的顯著節能成效,且多數方案能實現「免出資」。例如,觀音工業區的一家 30 年歷史黏著劑化工廠,每月電費高達 30-40 萬元,在導入節能方案後,能效顯著提升
構建「護城河」:永源智能的全方位服務
永源智能總監馬廷軒將其公司在節能服務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比喻為建立「護城河」。他們的核心是保證節能結果,並以此與客戶簽訂績效分潤合約。但圍繞這個核心,永源智能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附加服務,這些服務對客戶來說無需額外付費,卻能大大提升客戶體驗和信任感
這些服務包括:
前期免費的廠區評估與報告:提供長達 20 頁的深度節能勘察報告,詳細分析用電狀況
預警系統與電費計算系統:幫助客戶實時監控用電,並自動計算節能效益
問題解決團隊與量測驗證服務:確保節能方案的有效實施和持續優化
市場動態分享與維運保固:主動向客戶提供最新的節能技術和政策資訊,並負責所有安裝設備的維護與損壞更換
能源申報自動化:對於 800KW 以上的企業用戶,能源申報是一項複雜且耗時的工作(例如 12 個分頁的 Excel 報表,數百個問題)。永源智能將此流程自動化,幫助客戶輕鬆完成能源申報,避免因申報不準確而受罰
這種全方位的「護城河」策略,使得其他競爭者難以輕易複製。永源智能將核心的節能服務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同時也積極與弱電、機電、設備供應商等各類合作夥伴建立關係。他們不生產自己的設備,而是選擇市場上品質穩定、價格合理的通用產品。這種合作模式不僅降低了自身成本,也擴大了服務的彈性與廣度,使得他們能夠服務各種產業和規模的客戶
馬廷軒坦言,他們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從不斷的「失敗」與「賠錢」經驗中累積而來。有時即使是精準的估算,也可能出現偏差,導致前期投入未能完全回收。然而,這些經驗都成為他們不斷優化流程、提升技術的寶貴資產,使得整體業務能夠持續獲利並穩固發展。正是這種將失敗轉化為成長動力的精神,構築了永源智能在節能市場的獨特競爭力
未來展望:從節能到創能與儲能
台灣的永續發展之路,仍有廣闊的空間。隨著節能技術的普及和智慧化趨勢的深化,未來的發展將不僅限於「節能」,更將拓展到「創能」和「儲能」領域。創能,例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再生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儲能,則是將多餘的能源儲存起來,以便在尖峰時段或需求時釋放,進一步優化能源調度與成本管理
ESG 轉型不再僅是大型企業的議題,連小型企業也將無可避免地面臨碳盤查與供應鏈碳足跡的要求。品牌通路的壓力,將使得即使是只有 30 人以下的小型茶樓或鳳梨酥工廠,也必須提供碳排放數據,否則可能面臨商品下架的風險。這凸顯了永續教育、內部流程優化和制度提升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努力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未來競爭力
能源服務公司(ESCO)的崛起,及其所帶來的「零成本」和績效保證的商業模式,為台灣的中小企業提供了一條明確且可行的永續轉型之路。結合智慧化技術、數據驅動的能源管理,以及在地化、生態圈協作的推廣策略,台灣的節能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有助於企業降低營運成本,提升綠色品牌形象,更將共同推動台灣邁向更綠色、更智慧的永續未來。對於有意投入此領域的企業和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新藍海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科技創新(一百七十二):ESG綠色轉型-從合規到競爭力:台灣企業迎戰IFRS永續標準S1與S2的轉型之路

  在氣候變遷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永續資訊揭露已從過去的「選擇題」變成了如今的「必考題」。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第S1號(一般規定)與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