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科技創新(四十一):物聯網產業一定要亞洲矽谷這樣的聚落?

[亞洲矽谷 是為物聯網的,所以要形成聚落,才有價值?]
小英政府上台後,為科技產業產生的第一個政策,叫做亞洲矽谷,要落在桃園,而按照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的講法,亞洲矽谷是為物聯網的,不是為互聯網的,所以在桃園市設聚落是可以的。 

圖:亞洲矽谷計畫圖 取自網路


這跟之前的園區概念有什麼不同?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園區,記得上次去台中科技園區講課時發現裡面很空盪,根本廠商不多。而現在再搞一個桃園市幼獅園區做亞洲矽谷,物聯網創新的廠商就會蜂擁到桃園來?而他們會來的原因是因為桃園剛好在雙北與新竹之間,距離不遠?而這樣就可以形成物聯網的生態系,造成群聚效應?

 [從物聯網架構 看這裡面的不合理之處]


我們直接從物聯網的架構來看,就可以發現這裡面不合理的地方。物聯網的架構,最前方的感知層是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感知層的實物設備在前端收集訊息,透過網路層送到後端的雲上,做運算及分析,以提供有價值的應用與服務。台灣現在做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在物聯網的感知層的實物,尤其是在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居跟智慧醫療相關的部分,包括手錶手環、VR/AR裝置、智慧紡織品、智慧家居產品,這些產品競爭激烈,除了智慧紡織品與HTC Vive,台灣大部份做的產品並沒有特殊之處,很容易被替換,而且這塊的價值最低。就如我在我的書「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物聯網大商機」上說的,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在後端的應用部分,這個部分要靠「雲服務+大數據分析」來達成,目前蘋果、Google、Fitbit、小米都很努力的著力在這塊,而這塊,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因為缺乏人才與資源),反而是微軟很積極地想跟台灣的廠商合作這塊,不過,我個人並不贊成只跟微軟合作,畢竟,這樣的數據資料是非常有價值的,把最有價值的東西交給微軟,而台灣的廠商只能賺其他沒有太多價值的部分,這樣合理嗎?
既然要形成一個生態系,應該是針對生態系中最缺乏的部分吸引人才與提供資源,從剛剛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台灣最缺的是「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和對應的資源配置,這不是蓋房子設園區就可以增強的。台灣感知層的硬體現在都已經有固定生產地點了,並不會因為你在桃園設亞洲矽谷就跑到桃園來設廠。而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大部份的工作都透過網路完成,台灣又這麼小,台北到新竹,開個車一下就到了,桃園設園區的好處到底在哪?而中國在海峽對岸的廈門設了兩個新創園區,為什麼人才願意捨棄廈門、深圳而到台灣的桃園來呢?

[台灣不大 本身就是一個矽谷]
之前參加覃冠豪博士的演講,他提出來台灣整個就可以是一個矽谷了,重點是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我很同意他的看法,其實台灣很小,而矽谷是一種自然集結的生態系,台灣在PC時代以硬體代工形成產業鏈,這樣的方式因為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而不再行得通了,我個人認為台灣可以針對穿戴式裝置形成一套產業鏈,因為台灣有台積電與日月光在前端晶片的製造力,聯發科的LinkedIt核心晶片,有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智慧紡織品技術與專利,近年又有很多不錯文創的設計師,可以設計穿戴式裝置屬於中華文化的產品,只要再強化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部分,整個產業鏈就完備了,最後加上很多年輕人可以寫App做對應的服務應用,整個生態系就完成了。我認為這是台灣非常有機會的地方,不過先決條件是要滿足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與資源的缺乏

[結論]
1.亞洲矽谷雖然是小英之前的政見,但是重點並不是圈地設園區。
2.台灣現在真正缺的是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
3.穿戴式裝置生態系在台灣是很有機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ESG綠色轉型實戰(十五):海洋大學林翰佳教授教農企業以天然成分的草本炭方替代抗生素強化魚蝦豬雞生長力

  YouTube 影片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KKBox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稿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