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常被稱為「碳關稅」,已成為台灣出口導向企業必須面對的重大國際貿易壁壘與氣候法規。
面對這場全球氣候行動帶來的挑戰,企業必須將其視為一場轉機,透過提早準備、有制度地應對風險,將能實現彎道超車。 CBAM 最新時程與政策動態
CBAM 的相關資訊持續在更新,企業應持續關注官方網站如 EU CBAM 的官網及綠色貿易資訊網,以掌握最新的法規動向。對最新的時程關鍵點有:
• 過渡期(第一階段): 目前處於 2023 年至 2025 年(或 2026 年)的過渡期,此階段被視為「模擬考」,要求歐盟進口商每一季結束後的一個月內提交 CBAM 報告資料。若進口商未申報,將面臨懲罰
• 首次年度申報截止日: 首次年度申報2026年開始,兒截止日期為 2027 年 5 月 31 日,該申報將涵蓋 2026 年度的進口產品碳排放量。
過渡期簡化與罰則加重:
歐盟已陸續通過簡化條例與規範,以利業者接軌:
1. 微量豁免: 針對年進口量低於 50 公噸 的小型業者,實施豁免,減輕企業負擔。
2. 罰則加重: 對於違規行為,罰則將加重至原來的最高五倍
3. 第三國繳費抵減: 申報流程簡化措施包括允許使用在第三國已繳納的碳費進行抵減。
4. 主動申報選項: 歐盟已公佈「CBAM portal for third country operators of installations」(第三國設施經營者入口網站)
。台灣業者可藉此更主動、更積極地向歐盟申報碳排放資訊,繞過與客戶之間可能複雜的溝通程序
。
II. 過渡期申報實務與複雜貨物挑戰
CBAM 管制的產品目前涵蓋鋼鐵、鋁、水泥、氫氣、肥料與電力
。其中,對台灣衝擊最大的領域是鋼鐵與鋁,特別是金屬扣件(如螺絲)
1. 申報主體與數據範疇
CBAM 的填寫與最終責任人為歐盟進口商。他們需向台灣的出口商(貿易商)索取數據,貿易商再向製造商索取資料。製造商必須自發完成相關的碳盤查與 CBAM 數據的記錄和驗證報告。CBAM 管制的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氧化亞氮(N2O)和全氟碳化合物(PFCs)三種,而CBAM 所需的數據範疇涵蓋:
• 直接排放: 製程中直接產生的排放量,例如使用天然氣或重油
• 間接排放: 製程中使用的電力相關排放量
• 前驅物: 上游原料的碳含量數據,例如鋼鐵產品的盤圓
CBAM 申報表單共有 13 個分頁,分為 A 類基本資料、B 類申報資料(如排碳源、生產製程、前驅物)和 C 類總結表。最終申報的核心目標是算出產品每公噸的直接排放 和 間接排放數值,這個數值將直接影響歐盟進口商的成本和議價能力。
III. 企業應對CBAM的策略與轉型挑戰
CBAM 不僅是一個合規問題,更是對企業數位化、供應鏈管理和人才素養的嚴峻考驗,有以下挑戰:
1. 數據管理與數位轉型的必要性
• 數位落差的困境: 許多中小型業者在數位轉型上仍處於起步階段
,甚至有現場工作者連 Excel 都不會用。這使得數據鏈條容易中斷
• 軟體學習成本: 雖然碳盤查軟體能解決資料同整與彙整需求,但組織接納軟體的學習成本與管理成本往往被低估
• 數據即核心競爭力: 企業應將數位化視為核心競爭力
。將生產管理資訊透過 ERP 系統與 CBAM 系統串接,能確保數據鏈不間斷,大幅降低申報所需動員的人力與組織成本。未來,AI 的導入更可能拉大採用與未採用企業之間的差距
2. 供應鏈關係重塑與協作
CBAM 造成的焦慮透過供應鏈傳遞,容易造成訊息的「時滯效應」和失真。企業必須改變與供應商的關係:
• 從議價到夥伴: 不能再僅依賴價格議價。必須將上下游視為「同條船上的人」
• 協助供應商: 掌握關鍵供應商的數據鏈至關重要
。企業應善用政府提供的大帶小補助或智慧化、低碳化輔導資源,協助合作夥伴接軌永續要求
3. 綠色人才與組織挑戰
CBAM 申報涉及跨部門會診(生產、採購、財務、IT),許多企業面臨以下挑戰:
• 人才流動與知識落差: 綠領人才流動率高,導致招募和轉換成本增加。同時,內部員工對碳排放知識理解有限,需要依賴外部顧問協助。
• 調整組織編制: 企業不能將永續視為「一兩個人或一個部門」就能處理的事務
。需要檢視組織是否具備職能去面對挑戰,並將數位素養視為企業 DNA。
4. 碳費與碳資產管理策略
CBAM 條文允許抵減在當地(製造地)繳納的碳費。然而,企業在實務上將面臨挑戰:
。雖然台灣的碳費可抵減 CBAM,但下游製造商或貿易商需要向上游大型供應商(如中鋼)取得繳交碳費的憑證或數值,才能將資料揭露在 CBAM 的 Excel 表格中進行抵免。
• 財務角度思維: 企業應將 CBAM 視為碳資產管理的一部分,不應只考慮成本增加,而應將其納入財務規劃,評估轉型過程中的風險與機會。
IV. 結語:掌握先機,化危為轉機
CBAM 的核心在於,要求企業去降低產品的單位碳排放值,企業不應被動等待,而應主動掌握先機、尋求轉型,才能找到領先的商機。這項國際趨勢已然形成,對於與歐美有生意往來的企業,提早佈局是必要的策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