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教學工具箱課程 終於開課]
1月9日、10日的跟常振國老師學教學工具箱的課程,是因為朋友Penny的一句話,「我覺得你適合這門課!」,沒想太多,好學習的我就報名了這堂課,但是這堂課的日期從去年延到今年,終於,在1月9日開始了。
1月9日到了現場,常振國老師採用引導的方式,一開始用了一連串引導的手法,包括以稱呼開始的熱身的解凍,還有「弄砸一場課程的方法」的腦力激盪,還有所有人一起拼出24個關鍵字的6組順序。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幫這三場活動命名,然後各活動是對應出關鍵字的哪幾組接下來進行小組討論分享成功故事活動,分享的人之外給予回饋,這一連串的活動讓人的腦筋不停的動,然後,上午結束。
以前就聽說過一個好的講師要會編導演,我因為跟東明老書學了演,跟MJ老師學了編,就會想,那我會找到人教我「導」嗎?
下午進入教學手法設計的講述,常老師這時提到教學手法設計其實就是編導演的導的部分,而我這時才明白,這堂課正是我需要的課。老師強調觀念要用圖形與體驗、理論原則要定義、解讀交給消費者。接下來有三項工具箱裡的卡片是只有標題,沒有內容,是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以此設計教學手法,讓其他兩組了解。
[實作的學習 體驗深刻而開心]
跟MJ老師的課程類似的是,第一天1月9日的課程是上課,第二天1月10日的課程是演練及老師講評,不過第一天的晚上就是拿來做個別的課程設計。
我在1月10日準備的課程是專案管理裡的工作拆解演練,這裡的練習我特別拿專案管理裡的結婚與搶銀行兩個專案讓兩個小組來玩,常老師特別提到,接下來接公司裡的正式專案WBS的話,這就是「墊腳石」的概念,透過墊腳石,學員更容易了解,接下來作正式專案的WBS就不會有問題了。而提到的「配對法、組合法」也讓我想起上MJ老師的教材課,提的慢慢拆解的做法,兩種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特別請教老師,如果學員們程度深淺不同,該如何處理?常老師提了「預防、辨識、回應」的要訣,這真是個好方法。
[觀摩同學演練 不同的學習]
接下來觀摩所有其他同學的演練,從演練中學習到其他同學的絕技與老師的精彩講評,整個課程輕鬆而充滿笑聲,是一個很不一樣的TTT課程。
最近跟Penny聊起這堂課,才明白他們準備教具因為量小,但是為了精緻,花了不少錢。但整門課的教具的確讓人覺得別緻而值得收藏。謝謝Penny,謝謝常老師,讓我從這門課學習。
[結論]
1.好的講師需要對課程做好「編、導、演」。
2.導課,就是教學手法設計。
3.透過墊腳石,可以幫助學員更容易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