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下的新契機 在全球淨零排放的浪潮中,企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這不僅是單純的節能減碳,更是結合數位化與永續發展的「雙軸轉型」。歐盟在2020年提出的這一概念,將數位轉型視為淨零轉型的工具和方法學,強調數位化不只是數據儲存,更是思維、行銷、5G、AI等新技術應用的全面變革,最終目標是實現獲利成長、擴大市場競爭力,並改善營運及能源使用流程。台灣的能源結構高度仰賴進口(高達96.7%在2023年仰賴進口),且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使用(企業平均90.4%,其中電力佔56.4%),這使得能源管理在企業的減碳路徑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正如ESG永續e起來第54場影片中將碳盤查比喻為醫師為病人做健康檢查,找出問題點;而能源管理則像是開立藥方、執行治療,甚至需要「動刀」和「復健」,顯示其長期且深入的重要性。台灣中小企業的典範——赫曼咖啡,在ESG永續e起來第71場影片中展示了其如何透過智慧能源監測系統,從數據中挖掘節電潛力,不僅實現顯著的成本節省,更為其邁向碳中和觀光工廠的永續願景奠定堅實基礎。從碳盤查到精準治療 在談論赫曼咖啡的實踐之前,我們必須理解能源管理系統(EnMS)的理論框架。能源管理就像是為企業的「能源健康」進行全面的體檢與治療。首先進行碳盤查,如同醫師診斷出病灶,找出企業用電或用能的「熱點」。一旦熱點確認,接下來便是制定精確的減量計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這一切的核心,便是遵循PDCA(規劃、執行、檢查、行動)循環的能源管理系統,如ISO 50001標準。透過有邏輯、系統化的訓練方式,企業能達到一致的能源管理目標,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衝擊。
能源管理系統的實施預期帶來五大效益:
1. 強化系統管理: 讓管理者更有效率地控制整體績效。這意味著企業可以更系統地監控、分析和改進其能源使用,從而實現更精細的成本控制和績效提升。
2.持續改善能源績效: 降低營運成本,尤其在電費持續上漲的趨勢下,善用每一度電能顯著提升營運績效。能源績效的改善意味著單位產品的能耗降低,或相同能耗下產出更多產品,直接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3.降低法規違規風險: 應對政府日益嚴格的碳排放和能源使用規範。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各國政府紛紛推出更嚴格的環保法規,能源管理系統能協助企業符合這些規範,避免潛在罰款和法律風險。
4.整合現有企業系統: 將能源管理與ERP(企業資源規劃)、生產排程等既有系統整合,達到協同效應。這不僅提高數據的互通性,也使能源管理成為企業整體營運決策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作業。
5.提升企業形象: 良好的能源管理表現有助於企業的永續經營(ESG加分),贏得客戶、金融機構的信任,並有助於取得更多資金。在當今市場中,永續發展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標誌,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合作夥伴。
這些效益的實現,仰賴企業具備特定的「節能典範特質」。這些企業通常獲得高階管理階層的支持,明確掌握重大能源使用狀況,制定清晰的節能改善計畫和完善的方案,建立標準化的設備操作流程,並採購高效能的節能設備(如變頻冷氣、空壓機)。此外,它們會定期監測和衡量能源績效,遵循相關法規,及時矯正能源異常使用行為,並定期審查能源管理績效。其中,績效管理的部分(如精準監測、衡量、矯正)尤其需要精準的工具支持,而制度管理(如政策制定、流程化作業)則為基礎。這也為赫曼咖啡導入智慧能源監測系統提供了依據。
赫曼咖啡的綠色起點:超越「省錢」的永續願景 赫曼咖啡的案例之所以引人入勝,不僅在於其技術創新,更在於其創辦人王進忠董事長前瞻性的永續思維。早在十年前蓋廠規劃之初,赫曼咖啡就以綠建築標章為目標,這在當時中小企業普遍認為ESG「燒錢」的環境中,是難能可貴的。王董事長認為,ESG的定義不只是節能減碳,而是讓企業花最少的錢產出最大的效能與效率,同時增加企業曝光度。他的經營哲學可以用三個字概括:「會、快、省」。
「會」: 意指老闆必須親力親為,精通細節,如同星宇航空張國煒董事長不僅會開飛機,還會修飛機,能洞悉問題癥結。王董事長親自參與工廠建設規劃,從樓板高度、插座位置、冷氣安裝,到烘豆機擺放,無一不精,確保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並達到最佳的能源使用效率。
「快」: 指速度與效率決定企業生存。赫曼咖啡透過優化製程,能將原需五天的工作量和產能濃縮至一天完成,顯著降低耗電和人事成本。這種極致的效率追求,不僅節省了資源,也為企業帶來了更強的市場應變能力
「省」: 將永續投資轉化為競爭優勢,視ESG為「省錢」的途徑。這不僅是直接的成本節省,更是透過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帶來的間接效益,例如減少瓦斯費、電費,以及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這種思維模式,驅動了赫曼咖啡在能源管理上的深入實踐,而智慧能源監測系統正是其「省」的核心工具之一。智慧能源監測系統:從「盲點」到「亮點」的數據洞察 在導入智慧能源監測系統之前,赫曼咖啡面臨著許多傳統企業共有的能源使用「盲點」。許多時候,企業只有在收到電費單時,才意識到超約用電的罰款,或是冷氣不冷時才發現設備故障,此時已造成大量能源浪費。缺乏即時、細緻的用電數據,使得能源管理流於表面,難以精準找出問題並進行改善。
赫曼咖啡的用電監測系統夠提供了
1.即時用電資訊: 監控各樓層、各設備(如烘豆機、冷氣)的即時用電狀態和發電狀況。這使得管理人員能夠隨時掌握能源消耗的動態,及時發現異常。
2.總量與分項監測: 不論是每日、每月或每年的總用電量,都能清晰呈現;同時,也能細分到不同樓層(二樓、三樓、四樓)或大型用電設備的用電型態。這種細緻的數據分類有助於找出主要能耗來源。
3.歷史數據分析: 儲存過往用電資訊,幫助企業回溯查找高耗能的「元兇」,並進行同期比較(與上一周、上一月或去年同期相比),評估改善效益。透過歷史數據的對比,企業可以量化節能措施的效果,並持續優化。
4.超約推播告警: 當用電量接近或超過契約容量時,系統會透過LINE等方式即時推播提醒,讓管理者能立即調整設備運作模式,避免超約罰款。這種即時反應機制,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開銷。
5.客觀數據支持: 將重要負載以圖表方式呈現,並能監測每一項用電或發電資訊的詳細狀況,提供功率統計,協助判斷即時用電等級與過往狀況的對比。這些視覺化的數據,讓複雜的能源使用狀況變得清晰易懂,便於決策。
赫曼咖啡透過智慧能源監測系統,發現並解決了兩個導致高耗能的關鍵問題,展現了數據挖掘的巨大潛力,以王董事長在節目中提到的兩大案例來看。
案例一:揪出三樓變頻冷氣的「元兇」 系統顯示,赫曼咖啡的空調冷氣佔總用電量的近30%,是最大的耗電來源。特別是三樓的變頻冷氣,其用電曲線圖呈現異常的「一條平平的線」。王董事長解釋,變頻冷氣正常運作時,應該是溫度達到設定後,壓縮機進入變頻送風模式,用電曲線應呈現「上上下下」的波動,而不是持續高位。透過系統的即時監測,他們發現了這個不正常的模式,並請廠商檢查。原來,冷氣的銅管線在安裝時破裂,導致冷媒緩慢洩漏。修復後,三樓冷氣的用電量從每天約200度降至50度,單月節省了高達15,000元的電費。這個案例清楚地說明,如果沒有精準的監測系統,企業可能永遠不會發現這種隱性浪費,直到冷氣完全不冷才處理,那時已是巨大的能源損失。此一實例充分體現了「數據化」如何帶來「數據優化」,進而實現真正的「數位轉型」。
案例二:告別超約用電的「冤枉錢」 在導入監測系統前,赫曼咖啡常常在收到電費單時才發現自己超約用電,每個月支付約12,500元的超約容量費用。然而,透過智慧監測系統的即時告警功能,一旦用電量接近契約容量,系統便會自動推播提醒。這使得員工能夠立即調整機台運作模式,錯峰用電,避免同時開啟所有高耗能設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赫曼咖啡基本已不再發生超約用電的情況,每年光容量費就省下了數萬元。這不僅是直接的財務效益,更提升了企業對用電模式的掌控力,優化了生產排程,進而間接提升了整體營運效率。
不僅是節電:數據引導的全面永續策略 赫曼咖啡的智慧能源監測系統,不僅幫助他們「省錢」,更為其長遠的ESG策略提供了數據支持和決策依據。
赫曼咖啡從建廠之初便考量綠建築標章,效仿半導體公司採用工業水洗機處理排煙,顯示其對環保的承諾。智慧能源監測系統所提供的用電樣態數據,讓他們能更精準地規劃再生能源和儲能系統的導入。他們利用新竹「風城」的地理優勢,積極導入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預計每日可創造約50度綠電。這些綠電的產生,將進一步降低對傳統高碳排電力的依賴,朝RE100目標邁進,同時也為其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的能源基礎。
赫曼咖啡在生產製程中引入自動化設備,如升降輸送管線和自動包裝機,減少人工搬運,降低職業傷害風險。例如,包裝機的導入使得一小時可包裝500包咖啡,效率是人工的十倍,不僅降低了人力負擔,也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能,使得員工薪資得以提高。這種對效率和員工福祉的關注,也體現了ESG中的社會(S)責任,建立了一個更具吸引力且永續發展的勞動環境。
王董事長也分享了其在工廠合法性方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台灣許多自烘咖啡店因不符土地使用或用電量規定(如生產空間超過7-8坪或用電超過3000瓦),面臨罰款甚至被迫關閉的風險
。赫曼咖啡選擇投入鉅資,合法興建工廠(耗資一億多,其中設備僅3千萬),儘管初期成本高昂,但這使其在市場上擁有無可比擬的合法競爭力,並贏得消費者信任,甚至能夠標榜其工廠登記證。這種對法規的遵循,使其在「競價」的紅海市場中脫穎而出,轉變為藍海策略,因為其生產成本雖高於非法業者,但透過內部效率優化,最終能持平甚至更具優勢。這也是ESG治理(G)的重要體現,顯示合法合規不僅是義務,更是戰略性的投資。
除了環境與治理,赫曼咖啡也在社會層面展現其永續價值。他們提供員工優渥福利,許多員工在公司服務五年後購置房產。公司也積極參與弱勢關懷,開放工廠供企業、學校參訪,推廣永續教育。在品牌行銷上,赫曼咖啡巧妙地將產品與ESG理念結合。他們為靈鷲山寺廟、竹聯國小百年校慶、甚至充電樁廠商客製化咖啡掛耳包,將咖啡作為募款小物或廣告媒介,結合QR Code提升品牌價值。這些不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更是將產品與社會議題、品牌曝光度緊密結合,實現多方共贏,讓咖啡成為傳遞永續理念的載體。
赫曼咖啡的故事,是台灣中小企業實踐ESG綠色轉型的一個縮影,也是科技創新如何賦能傳統產業的生動範例。透過智慧能源監測系統,赫曼咖啡不僅精準掌握了用電狀況,有效解決了隱性浪費,更將數據洞察轉化為具體的節電效益,為未來的再生能源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其綠建築理念、自動化生產以及對法規的嚴格遵守,都展現了其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全面考量
王進忠董事長的「會、快、省」經營哲學,尤其點明了中小企業在推動ESG時的關鍵心法:不把ESG視為成本,而視為提升效率、降低長期支出的投資。赫曼咖啡以自身經驗證明,即使是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小企業,也能透過創新思維和數據科技,實現顯著的節能減碳,提升企業競爭力,並成為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的「好咖」。他們的成功不僅是自身的榮耀,更為廣大台灣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信心:永續轉型,不僅可行,而且能夠創造實質的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這是一場基於科技創新的綠色變革,赫曼咖啡正以其獨特的方式,照亮著台灣企業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