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推進下,企業的角色早已從單一經濟創造者,轉型為兼顧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多重角色擁有者。台灣企業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議題與永續指標壓力,利用「產品永續設計」與「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兩大策略,以作為推動綠色轉型的雙引擎是必然趨勢。這兩者不僅彼此互補,更共同構築了企業邁向循環經濟的基礎架構,並驅動全產業鏈的價值創新與責任擴展。
本文以YouTube頻道《ESG 永續e起來》第55場與第62場內容為藍本,分別由點睛設計總監韓世國與鷗映循環顧問總監呂智偉所主講,深入解析台灣企業如何透過創新設計與系統化管理,實現從源頭減碳到末端資源回收的永續路徑。
所謂產品永續設計,強調的是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環境友善性:包括從原物料選用、生產製程、包裝運輸、消費使用到廢棄回收的每一階段,都需納入資源效率與碳足跡控制的評估。韓世國總監指出,一個具備永續精神的產品設計,不能僅止於更換材料或標示環保標章,而必須從更根本的系統邏輯來重新構築設計流程。
設計的三個核心面向分別是:
- 材料選擇與結構設計:是否採用回收材料?是否能簡化複合材質?是否易於拆解?
- 加工與製造技術:是否能降低能耗與排放?是否符合地方法規與國際標準?
- 使用者體驗與回收機制:產品在消費者手中是否便利使用?是否易於回收?是否與品牌永續形象一致?
設計師需兼顧產品美感、功能與環保性,企業則需考量供應鏈可行性與市場接受度,而消費者的認同與購買行為,最終決定了產品是否能成功被推動到市場之中。
韓總監指出,推動產品永續設計不可忽略幾項國際通用的分析工具與方法:
- 生命週期評估(LCA):分析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整體環境影響。
- 搖籃到搖籃(C2C)設計:模仿自然循環概念,將廢棄物視為新資源的起點。
- 循環設計(Circular Design):將產品納入可重複使用、翻修、再製的系統內。
- 環保設計(Eco-design):結合資源效率與汙染預防,以減少對環境的總體傷害。
這些設計策略協助企業將原本線性製造思維轉為循環模式,並使產品設計具備未來回收與再製的可能性。
對於「永續產品是否成本較高」的疑問,韓總監認為,雖然短期內再生材料價格略高於原料,但這部分成本可透過設計創意與品牌價值補償。再者,隨著技術進步與再生材料市場穩定,長期成本將逐步降低。
若說永續設計是「源頭減碳」,那麼廢棄物再利用就是「末端封環」。呂智偉總監指出,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將廢棄物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而非終點。企業應從生產與消費行為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物著手,透過分類、再製與資源化處理,讓其重新投入經濟系統中。
廢棄物循環再利用與 ESG 三大構面密切相關:
- 環境面(E):減少垃圾掩埋與焚化,降低碳排與資源消耗;
- 社會面(S):強化產品全生命週期責任,回應民眾對企業環保作為的期待;
- 治理面(G):提升資訊透明度,建立可追蹤的廢棄物流向。
然而,實務操作仍面臨諸多瓶頸,包括無法找到合適的回收廠商、技術門檻過高、消費者對再生產品認知不足、法規制度不夠彈性等。更嚴重的是,產業間對廢棄物流通與技術經驗的分享意願逐漸下降,使得許多可行的創新應用無法普及。
台灣已有多項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展現循環思維的實踐潛力:
- 飯店廢棄物管理:HDPE洗髮乳罐回收再製成新瓶,並設計可攜式收納盒讓顧客攜帶尚未使用完的高級肥皂,減少單次浪費。
- 海洋廢棄物資源化:將回收的保麗龍與浮標,透過化學溶解方式再製為塑木材料,應用於戶外建築與裝飾設施。
- 半導體業再利用:破損晶圓承裝盒可再製為輕量化逃生用凳子,取代傳統耗能製程的小凳,實現碳足跡減量。
呂總監亦提出「材料階梯式利用」的概念,主張將原生材料依使用密度與污染程度,分層應用。例如:食品容器 → 清潔用品容器 → 工業物流載具 → 燃料或焚化處理,最大化資源效率。
推動永續設計與廢棄物再利用,不只是技術挑戰,更是組織治理議題。若永續專案僅由個別部門推動,難以取得資源整合與跨部門支持。企業若能由高階主管親自授權,並將永續目標納入核心績效指標,方能有效推進。
近年已有不少台灣企業設立資源循環中心,主動處理事業廢棄物,並透過內部統計系統與物料管理,掌握廢棄物流向,進而轉化為生產材料或商品原料。
產品永續設計與廢棄物再利用兩者密不可分,是推動循環經濟的必要結構。一端設計好產品的可拆解性、材料單一性與再製可能性,另一端則需建立健全的回收體系與再利用市場。兩者協同合作,將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的永續價值鏈。
台灣企業已在多個方面展現創新與行動力,包括設計創新、材料轉化、消費教育和資訊透明,逐步建立自主的綠色轉型體系。未來需要持續強化雙引擎協作、促進部門協力及法規完善,以將永續內化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邁向符合國際標準的循環經濟模式。推動從設計與利用考量的永續雙引擎,為環境、社會和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具韌性和希望的未來。
《ESG 永續e起來》第55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